熊掌与鱼的共存之道?本科毕业论文流程再造

晚上去一位老前辈家里小坐,谈到了教育改革的话题。一是上海的陈先生[1]前些日子所做有关合作教育的讲座引发的话题,另一是有关本三学生论文质量控制的话题。陈先生的来访我并不知晓,因而也没有亲聆,幸而从老前辈口中间接获知了一些信息,想到这合作教育的实质与企业管理中的价值链整合延伸类似,但因该领域实际远超出教育范畴,非自己能力所能悟透,也就不多插话。但涉及学生论文控制,却是当前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事,尤以今年为甚。就此话题,因有亲身感受,不免多思考一番,回家后落笔写至新博客之中。

本科毕业,论文是道硬坎,但今年本三学生的并入使得教师的工作量骤增,打个类比,原先是个人工坊,现在是批量机器生产。个人工坊状态下,论文的监督与指导是师徒制,为师的有足够的时间根据徒弟的兴趣和选题的范围量体裁衣,虽然单位可变成本大增,但产出有保障。批量机器生产的工作模式下,产出的数量自然是大大增加了,但原设备产能有限,导致平均成本和可变成本都必须大大的且快速的降低。成本降低要求的压力在得不到上限提升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质量的下降,然而质量下降过快过急又明显会令消费者甚至是行业监督机构不满。

产品生产是这样的情况,教育行业如今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质量是有底限(底部限制)的,这不可突破。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在对质量重新定义的基础上,生产者对生产模式的修订会起决定性作用。本科(非研究型大学的本三)毕业论文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成为纯学术方面的研究者,而是希望籍四年末期的论文来检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成果的验证是看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是否对既有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达到既定标准,是否将所学专业内各核心课程融会贯通的应用到工作领域内。对本科生而言,工商管理类的主要理论、工具、模型等实际并不多,如竞争战略领域内所涉及到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基本上就是SWOT、PEST、Value Chain等多年未变的几个。那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若(要求)学生选择简单一些的论文选题,将各科知识点汇总至分析流程中的不同步骤,就相对容易的形成了某种既定的套路,之后通过论文写作与毕业生实习阶段的配合,学生便可将此套路应用到企业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去,结合不同的企业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继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再从企业后续的发展实际结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在完成毕业论文本身的同时,将四年的理论学习汇总、实践和验证了一遍。

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套路所解决的是他们理论部分的“不扎实”现实,因论文的理论部分基本无甚差异。对指导教师而言,这个阶段起到的作用相当于生产的批量化(实际上相当于在短时间内根据不同选题揉合了一次前三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然了,这样的方式必须牺牲掉的是定制所产生的某部分额外的消费者让渡价值,换来的是教师效率的提升和某种意义上“学生消费者”(我并不认同将学生视为消费者[2]的观念)忠诚度的提升。随后论文问题的分析部分需要学生在实习中进行事实的观察或数据的采集,结论验证由理论工具导出,对不同企业单位,其结论并不相同,也就自然变成了不同的论文。换句话说,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了类似手机领域内联发科的操作,而学生就是国内各山寨手机生产商,他们拿到了整合的方案,进行自己喜欢的外观设计后就可整装上市。

也许美国不会出现联发科,但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不同乃至政策土壤的导向却必然导致联发科的商业模式,而这也是目前在微观层面唯一可行的模式。


  1. 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

  2. SIOP. Are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Customers?[OL]. Newswise Inc… 2009.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are-college-students-university-custom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