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写给正在消失的南京大学

以下文章转自南京大学小百合论坛的xiaowener。其实这些年在大学中工作,对大学本身到底是个什么作用、该如何立身于社会中也有一些道不清的想法和感觉,在看了这篇贴子之后,似乎有些明了一个大学究竟应当如何处世于这个社会当中,但自己终究明白,在这样的一个官僚本位的体系下,中国的大学如南大一般的,已然不可能有太多的改善了。为此,也为了怀念自己在南京大学的两年不到的时间,将本文重新编排、修正标点等错误,转至自己的博客。

我已经离开南京大学有年。像许多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校友一样,我也常常关注南大的各种新闻,也常常在小百合上潜水、观望。在得知南大即将与南医合并的消息之后,颇感失落和不是滋味。我愿意把我对南京大学合并事件的所有看法写下来与各位交流。

南京大学所贡献于世人的是什么?

当教育进入大学教育阶段之后,大学便承担了道义责任和精神风向标的使命。不应有疑义,大学不是公司,也不是政府组织,一所大学所贡献于世的是精神品格,与在此精神品格濡染之下的一批学人。

我们都熟悉,有一所大学叫北京大学,他有一种精神气质,热情活跃,意气风发,舍我其谁,敢作为,有担当,他秉承的是五四中国、新中国、洋中国,脸上布满青春痘的中国精神,是万众瞩目而敢为天下先的《新青年》精神,是一种少年中国精神。然而,他却不足以代表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精神。

如果不对比,我们是不知道这一点的。若与不善言辞,闷头做事,具有工程师品格的另一著名大学对比,我们可能会得出,中国最好的大学要么培养政治家,要么培养工程师,别无其他。而其他大学大都类此二者而不及。殊不知,在南方一所大学里,专以培养学者为其使命,且是具有传统风骨的独立学者。

一个全国性媒体找到此大学某教师,再三鼓动他去普及一下某些学问,“我们可以让你一下子在全国出名”,结果被该教师坚拒,“我要那个名干什么”。这种事例在该校几乎微不足道。埋头十年,拿出一本震惊学界的煌煌巨著,沉潜二十年,最终成功挽救某学科,这种事例在此校不算新闻。

“书斋大学”——我愿意这样称呼南京大学。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俗世多么喧嚣,仍然有人不慕荣利,愿意坐下来做点学问。对这样的学者,书房再大有什么用?对这样一坐学校,地皮再大有什么用?所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不就是指这样一种求学、求真的精神么。我以为这是南京大学对中国,甚至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和启迪。

内敛、沉稳、隐忍,富有卓识,这所大学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中年男性气质。一个中年父亲,他不是最细腻、最可亲、最体贴的那一个,但却是最成熟、最稳重、最善于从长远为家、为国谋划的那一个,他教给你谦逊、退让,在隐忍中沉稳而安静地做事。当时间消散,我们对父亲的叛逆、怨言终会消弥,而我们最终会受赐于他无尽的福泽。一个在南京大学学习过的人,当其学习之时很少不对这里有所抱怨——他在物质上的确差了许多,但最终这种怨言会褪去,而他的好会沉淀下来,濡养你一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经历到——“拿试管的手法就跟别人不一样,你是南京大学毕业的?”、“你这篇文章重视文献,一看就是南京大学的风格”。

南京大学提供给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喧嚣中的独立,困境中的持守,是任凭世事变幻目光笃定含笑面对,是世人皆嘲而乐为天下后的《学衡》精神,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中国的学者、士大夫精神。

“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看到这个我总觉得可笑。一个南京大学的的知己会这么说话么?

钟山崇高,玄武恬静,大江雄毅,前人以此来况中央大学的精神,但如果以此来比南京大学的精神,也仍然恰如其分。

难以反对的合并?

应该承认,在一般意义上是难以反对合并的。从项目、资金、师资、资产的整合和叠加来看,我们永远无法反对合并。因为即便是合并一所小学,不也是会增加几间教室,增加一些固定资产么?因此,合并总是利大于弊,或者根本看不到有什么弊。事实上,我们无法反对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合并。而反对合并,往往是出自于情感,出自于不愿意,或者出自于一点个人利益,两相比较,反对的理由总是那么薄弱,那么没有根基,那么经不住推敲。所以,中国大学的合并之潮此起彼伏,无法扼止。如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中国大学的怪圈,即只要有人开启了合并之门,便一定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理应合并,不合并誓不罢休。合并演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我们总是计算划不划算,总是从数字上看问题,我们把一切都看成是一场买卖。三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可笑之处是,习惯了用科学、用数字来自欺欺人,我们习惯了用生意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然而,那说不清的情感和不愿意之中恰有更基本、更真实的存在,有一座学校的真血脉、旧学统存在。(所以,东大之拒绝合并,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其结果我是赞赏的)。

究其实,合并之路的开启绝不是从资金、项目、师资、资产,这些有形的数目字上作出的科学评估与决策,因为,这些在中国当下的风潮中已经被绑架而失去意义,合并,来自于上层意志,仅仅来自于某些决策者。可是,如果今天有某省长、校长认为发展医学重要,南大便要合并南医,明天有某省长、校长重视艺术,南大便要去合并南艺么?办大学就是办公司,就是开加盟店么?

有人会说,分与合是历史常态,南京大学从两江到南高到东南到中央到南大,一路走来,校名屡变,校址屡迁,然而宗风不坠。想当年成立中央大学之时,南高师不也是合并了河海工程学校、法政专科学校等许多学校么?——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南大在南高和中大阶段属于草创时期,校风和精神都刚刚形成尚未完善,这些过往的经历是不得援以为故事的。就像浦口和仙林不可援沙坪坝和柏溪以为例。

又有人说,那么多大学不都走了合并之路吗?北大合了、清华合了、复旦合了、浙大合了,南大为什么不合,不合排名会下降。——已经说过,合并与南京大学的品格不宜。南大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世上纵有一万所大学需要合并,但你我的南大不在其中。而且,国内的大学合并,在我们这一二代里,难言成功,浮躁之土孕育的是自欺之花。是否北大医学院、复旦医学院已经完全融入了北大和复旦,现在还言之尚早。 有人不支持合并,理由是南医大档次不够。哦,生意人,你可以闭嘴了。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风格,不可轻加污名。而合并的结果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最有可能变味。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在这件事上独独不成立。多样性乃是幸福之源。有什么比多姿多彩更令人迷醉?有什么比保持各自的独立品格更重要?

反过来,即便要合并,也仍然颇多疑问。一、时机不当。如果合并发生在二十年前困顿之际,或者十年前的合并大潮之时,也就算了。然而,时过境迁,一直坚持自我发展,自立自强,不盲目追求规模的南大,一个资金和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的南大,何以现在要改弦更张了呢?二、为何是南医大?合南医大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要合南医大,则有更多的学校可以合。南大急需发展的仅是医学院么?三、合并之后学校的精神是什么?学生还好说,是受教育者,是被引导者。教师呢?教师如何改造?一所大学的精神主要是由教师承传的(钱理群)。我们势必不可能接受南医大的校风和面貌,问题便来了,难道南大的立校精神是可以旦夕之间轻易传授的么?而作为南医大的教师,他们是何滋味?结果必是,两所学校合并,可是,立校根本却变得模糊不清。——所以,于其求人何如求己?

卿本佳人——越来越陌生的南大

在“全国只有一所大学”(陈丹青)的今日中国,南京大学所贡献于世人的,可能远没有被认识清楚。

乎,在没有被认识清楚之前已经开始被破坏了。如果我们忘记了这里是书斋,如果我们与人去比规模比条件,而不是去比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如果我们去比资金比项目,而不是去比那些播在人口的学术著作,如果我们是比就业比排名,而不是去比社会对毕业生的口碑,那便是走上了邪路,走上了一条背弃自己的道路。

事实是,自从有了仙林这一顿大餐,菜根已经成了人参;自从有了每年几亿的专项资金,百事自然上门,还有什么大事需要亲自去做?我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学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低。诚朴雄伟,我们似乎越来越雄伟,但却不够诚不够朴了,可如果不诚不朴,那还能雄伟吗?那种雄伟是暴发户的福像,贪腐者的肥胖,又熊又萎。

古语说的好,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舟。富足的日子最危险,富家子最容易成为败家子。多少的国家和民族,日子好过起来,便要扩张、要侵略、要炫耀、要报复,诚朴的南大,你也不能免于这样一条道路么?

就像高华病了,莫砺锋贫了,钱乘旦走了,冯端老了,魏荣爵和郑集死了,南京大学变了,他无可奈何地变了。变得要去啃别人十年前啃过的旧骨头——他要合并了。他要放下身价,混同于中国任何一所大学。

甚至,问题不在于合与不合,而在于失去了淡定和自信,他在忘本,在迷失自我。从他舍弃浦口而就仙林开始,便不淡定了。(这让那些在浦口度过青春岁月的人们,情何以堪?哪里才是他们的母校?)而可以预计到的是,浦口的伤痛会在仙林再痛一次。

何时我们才能学会做减法?

从前的大德说,世人皆善做加法,而不善做减法。只看到自己还需要什么,却不知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更不知自己应该舍弃什么。因此,我们只听到学校与学校之合并,却罕闻学校之削减专业和学院。如果有那么一些专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那为什么不果断舍弃?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之后还应加上一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坦率承认南京大学有许多事情做不来,做不成,失败了,这没什么可耻。弃子之道,可以争胜的道理,几人懂得?不要总是想我们急需发展什么,而是多想想我们可以不发展什么。

南京大学不是更大一些,更现代一些,恰恰相反,他应该更小一点,更保守一些,裁拆掉一些专业和学院,缩小招生规模,有钱不乱花,进一步提升学术和研究的纯度、精度,完善他独立不迁的精神品格。“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砥柱中流的气概还在么?

一个纯而不杂的老、小、穷南大,胜过一千个大、杂、富而忘本的新南大。

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