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ITOCW到网易公开课到edX——中国开放式课程运动回顾与展望

最近的一则消息称北大清华加盟全球网络公开课edX平台,并首批推出四门网络课程。由于edX是全球首个直接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证明(证书)的平台,这便意味着以往蹒跚前行了约十年的中国大陆网络教育终向前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本篇博文基于自己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参与网络教育的经历做了一些相关的回顾和评论。

开放式教育从早期的电视大学到后来的MITOCW项目,重点由解决教育的普及化变为精英教育的普及化,而到了edX时代,则意味着这种在线不受限制的学习向被真正的“承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MITOCW项目初始时只关注教育所用材料的普及与公开共享,之所以称材料的共享普及而非资源的共享普及主要是因为该项目从创立始就只提供了教师授课用的课程讲义、大纲、作业信息,而并非真正意义上教育资源,如证书、作业评改、人际间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的共享。开放式课程概念在传至中国后,经由CORE(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1]的努力和教育部的介入,拉动了国内各高校的资源聚焦。不过在此阶段,与台湾的OOPS相比,CORE的官僚味较重,官方背景较深,虽然有教育部这样的政府机构在政策层面的推动,整体的效益与对教育资源的真正普及效果却并不强,甚至大陆的一些高校此间还曝光过剽窃和抄袭的丑闻,并且课程资源的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

开放式课程运动只是在有了诸如人人影视、译言等草根团体的加入后,才在国内得到大众层面的认知,并迅速在网易新浪优酷[2]等实力传媒的推动下在过去的中国官方色彩上加抹了一丝普及的特征。到了这个阶段,原先投入资源并打算商业化的组织则在一夜之间就被人们遗忘,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初中国大陆唯一一家有资质参加到MIT开放式课程项目中来的CORE早已门庭冷落、罕见鞍马。个中原因,除在经营体制、运作手法上的缺陷和错误外,更重要的是政策执行和决策者们往往认识不到教育的推动和深化跟软件程序的推广和使用有着极相似之处,它们都需要“草根化”、“开源化”,教育的作用仅在学习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实现和体现。如果课程资源只是经由中国教育部的强令得以在各高校中推广、只是依傍于高校的项目立项得以吸引教职人员投入,那么这个过程就只能是自上而下的“钦定”,而缺少了众多又是学习者又是贡献者的草根们的参与,教育资源的开放就少了重要的地气,那些冷冰冰的课程资源无法在学习的活动中实现增值。

网易、新浪和优酷等大站在随后迅速接手了大陆草根组织的一棒,这些大站们拥有其它各类机构和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如资金、网络基础设施、专业的管理和用户关注点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保证了开放式课程运动可以持续性的发展下去,毕竟课程视频学习最接近于真实课堂学习,而视频播放在网络上又是一件极烧钱的项目。

不过,无论是同期在海外的Youtube还是中国的优酷,它们毕竟是商业机构而非教育机构,开放式课程运动的承办和投入至少在目前而言还都只能以企业社会责任的面貌出现,哪怕是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合作,而不能指望依靠这个来直接实现盈利。另外,在整个教育的环节中,还有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这类商业组织无法满足的,那就是对教育质量的普遍考核和认证。退回多年,当初在与CORE的当家人接触时,我就清楚的知道对方未来的目标是提供学习结果的认证,比如创办CORE大学发放学习证书等,只是目标虽好,执行却不逢时,而且实力也不济(教育部是不可能让一家基金会组织来超越甚至代替北清复交的)。要实现普遍的考核和认证,并且这样的认证还必须被广泛认可,就要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平台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会带来反普及化的垄断——课程资源甚至教育资源普及了,但认证资源却积聚了,海外MOOCs遭到了诸多的负面评价,不少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清华北大未好好利用之前业已形成的自家体系和平台,而转投由麻省理工、哈佛创立的edX平台,那么无疑是在帮助将资源和“客户”推向美国的机构,令中国开放式课程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受阻,这也许会是未来五年内开放式课程运动在中国的末路,因为,就如引入外资的中国汽车业一样,我们再一次将市场奉送给了海外的同行大机构,而不是自己投身其中制定标准、生产产品、为大众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利益,从而进行一场颠覆性的教育实践创新


  1. 现已解散 ↩︎

  2. 2018年5月13日更新:优酷公开课目前已经被纳入至优酷的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