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育模式将向哪里去:中国的企业能抓住这个机会吗?

记得在做MITOCW项目志愿者之前,自己就对承载于互联网的教育产生了兴趣,认为其将颠覆当时的教育模式。那个时候,周围的人还不会或不习惯于用PPT授课,而我就已经将课件和学生作业搬上了网络。要说当时这样的做法纯粹是源于对未来教育模式的追求或远见,不如说是自己那时有着一腔共享的精神和对互联网自由的追求。

接触到MITOCW项目并与相关的组织合作了较长的时间后,我慢慢的觉得中国大陆在引入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同时却很少能够将真正的共享精神一并吸收入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仍旧采用自上而下的管控方式指挥着学习者的学习,而勿论这些满怀希望而来的学习者们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二是仅上传下载电子材料而不太在意对知识和学习过程的分享。须知,真正的共享其实应当是将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平等平行的迁移,那种借着高一级权威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灌输破坏了共享先天的平等性,而表面上平等的传播学习资源的行为实则却是传播盗版、肆意的践踏版权,这破坏了智慧与经验的可持续传播的可能。从2004年至今整十个年头,以上的两个方面成为了一个曾在开放教育领域很有希望的组织无奈关门停转的原因之一。CORE停止前行,我虽早有预判,但在2013年下半年某日接到MIT官方的确认消息时却也有些突然感,我想,协会主席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部相关专家人士和官僚或并不在意这样的教育传播模式,但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它并没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运作机制吧。

在经历了自己搭建诺联教学平台(Claroline)的无果和目睹了众多教学类网站的惨淡后,我意识到也许在中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大学才是最合适的模式,想要做这么大规模的项目,雄厚的资源投入不是一般人、一般的组织玩得起的。不过,好在中国的官僚教育机构们不感兴趣的事儿,能烧钱的互联网大佬们却看到了其中的吸引力,一拨拨的钱随着搜狐视频、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铺天盖地的砸了下来,一时间,似乎连我也觉得形势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了。只是这些烧钱的行为所看中的只是广告利益,传播教育对他们而言,无非是找到了一块可以放置广告的宣传栏,本质上和在新闻页面上挖一块空间加一段广告代码无二致。最近,一些网络新闻又告诉我,网络大佬们又开始在这一领域烧钱了,比如BAT所建设的新网站云云。可在我访问了这些网站之后,无一例外的就是觉得它们要么就是利用技术(如100.com采用的视频播发优势)、要么就是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如马云的淘宝同学)、要么就是利用既有的资源平台(如百度的学堂)。综观之,这次看到的不再是广告利益,而是钱多的没地方花,必须要为企业成长寻找一个新的触发点而不得不随着西方企业的潮流找到新的投资领域而已。网易的另一篇有关腾讯试水在线教育的文章倒是在纵深方面前进了一步,它发现新平台“试图解放教师生产力”、在线教育“对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内容并不具优势”,以及“技能、知识类的主动教育需求或转移到线上”,不过也仅是从商业的视角分析在线教育市场,而并没有从教育本身的视角去回答在线教育究竟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

回答不了这个实际的问题,在线教育对于目前的互联网大佬们就只能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市场蛋糕,和其它的商业投资项目没有区别。这些互联网企业有了商业运作的能力、有了充足的金钱等资源,却仍然失去了焦点——究竟教育的未来方向在哪里、如何认识教育才能挖掘到它最大的潜力?最近Google、斯坦福都在与一个平台合作,这个平台叫edX。本质上说,它与优达学城(Udacity)、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没什么不同,但我认为,它应是当前中国国情下教育模式改革的最佳样板。简单的体验过之后,归纳以下几条明显强于国内同行的优势吧。

  1. 只与名校合作,确保了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又有效的利用了名校的品牌效应和教师资源;
  2. 其课程不仅仅提供视频资料,还包括配套的字幕文本、教材、学习辅助材料和练习题,尽一切可能的向传统学校靠齐;
  3. 每门课均提供了讨论区,有助于营造接近现实的学校教与学的氛围,我想这是它注意到学习更深层来讲是一种“切磋”吧;
  4. 学习进度的安排比较合理,充分考虑到在线学习人群的时间有限性,每门课的时间只有几周,并且单节课的时长也只有普通课程的几分之一,这样不仅让学习者更易集中精力,也更易于安排学习时间段;
  5. 课程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学习质量的,这就可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评估和反馈。

曾记得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话题,作者认为,天才不是天生,是通过后期持续不断的练习掌握了比寻常人更优的技能运用能力,而要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中达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或教练的一方(哪怕是自己)就要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学习者的偏差并及时有效的进行纠正。这其实正是中国古代“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过可惜的是,当前正在投资在线教育的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能理解和看透,它们要么没有与权威的学校机构进行真正的合作,要么仅在意于提供视频课程并依此来吸引人气,要么不考虑教学的进度安排与资源分配……说到底,在线教育最终要满足这些条件,还得回归人的因素,那就是教师本身,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在既有的平台上完成教育的任务。

好了,现在回到本文开头,我还在用PPT吗?是的,但我厌恶它(by being a maker or even a designer only cannot make a qualified teacher, not to mention a good teacher),就象一些国际会议中的物理学家们一样,因为我早前已经认识到,如果命令教师必须用PPT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授课的合法性,那么无异于当前投资于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的烧钱企业的思维逻辑,这只会让真正的教育离教师越来越远,而离失败的商业投资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