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未完成的校园创业大赛申报书

上周五接到个领导的电话,要我给一名参加校创业大赛的学生辅导一下。虽说我本人并不看好大学生创业这档子事,但一来领导亲自交办,二来创业比赛和创业本身还是不同的两码子事,三来我也想看看自己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能不能做些所谓“指导”的工作,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在拿到申报书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粗糙,但这毕竟是本科生的东西吧,我如此安慰下自己。当晚与这份申报书的作者小D通了37分钟电话,大体了解了下他的专业背景、参赛动机以及这套申报材料的撰写过程。我在电话中也简单的谈了些自己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从对方的反应看,他是愿意听取意见并进一步就参赛申报的项目探讨下去的,于是他约了我周一碰面继续谈。

虽说粗略的浏览并不能让我对整份申报书有详细的知晓,但材料撰写上的粗糙仍然留给我云中雾里的感觉,我从文字中并未明白这个项目究竟想要干什么,不过好在当晚那通半个多小时的电话让我有了一些轮廓感。小D在校学习期间,感到志愿者的组织与工作并不够专业,有些只是扫扫地擦擦窗,于是想建立一个志愿者服务平台,把社会上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与在校大学生架接起来。在他看来,学校方面能够提供的志愿服务是专业的,他甚至列出了各个院系的专业设置表以证明这一点,他还认为这个平台将来会有不错的拓展性,可以扩充支付模块,给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劳动“定价”,让他们换取一些商业公司如超市的商品。

因他在电话中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可,比如他想要建立的平台类似一个交易志愿服务的淘宝网、他的支付模块中的货币类似于比特币,又在对谈中表示了提交参赛材料的时间紧迫性,我在一天的思考之后,便写了封约两千字的邮件,较为深入的谈了我的看法与建议,也指出了材料在一些技术方面的不足与错误。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匹配,即如何将社会问题与校园志愿者的能力按照波特(2006)的实践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对接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平台的供方与需方究竟是什么,或者哪些群体,以营销专业的角度看,就是寻找客户。

这封长邮件显然是起了作用的,当晚小D就打来电话,与我攀谈了1小时又11分钟。但这通电话打到最后,却令我失望,我在心里放弃了领导之前的嘱托,另一方面又因不忍心泼出那一桶冷水而只能言语敷衍了过去,取消了原来的碰面详谈约定,口是心非的表达着对申报材料的肯定意见,因为在这一个小时耐心的分析和解释之后,电话的最后几分钟才听明白他本无意改变。他在通话的最后才打断我,委婉的告诉我,我和他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并不一致,他想做的仅仅是一个为志愿者找工作的平台,平台也不用架在网络和数据库上(而是打算以纸笔的方式记录下志愿者的信息),并且平台最多也就包括一些二手商品的买卖……小D想要的也许并不是实现这个项目的想法,而只是报送一份可能获得奖项的材料吧。其实,我很不理解这样的参赛动机,我更猜不透的是一个声称自己对公益事业有想法的年青人焉何不愿意接受既有的学术理论并尝试着实践它,反而(似乎)一听到项目会涉及到企业就避之不及,在我努力讲解甚至是把他提出的实例进行分解解决之后来个180度的转弯?

按照赛事评委的评审标准以及小D事先参加的说明会上校方所指出的问题,这个项目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组织自己养活自己,就需要有供血,这个血除了项目自身具备公益意义外,另外的渠道就是企业的捐助,同时企业还是该项目的客户群体之一。也即是说,如果不是只以参赛为目的提交一份材料,而是想切实的去做这样一个项目,那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少不了要与企业接触,在早期去了解企业,把握它们的慈善动机,从而获取它们的捐助资源(以支撑组织运营),在之后的发展运营过程中将企业的资源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以校方的志愿者资源与之匹配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如果从企业战略视角去看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Generic social impacts、Value chain social impacts以及Social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context,常见的不论何种慈善需求直接拿钱解决(捐赠现金)的一般属于最低层次的被动型CSR,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与能力融入进撬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则属于战略型CSR,换句平白的话说就是将企业的优势延伸至解决外部问题当中去。

在举了汶川地震后美国摩托罗拉和中国王老吉凉茶不同的慈善捐助形式的例子之后,我也直接回应了小D如何将校园志愿者行动与本地社区服务匹配。为社区中老年人的服务形式有多种,比如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使他们日常买菜更便捷化,在本地某家超市推出网购生鲜菜品的服务并在数个小区建立了服务站和推广手机应用之后,却未能够把最后一步即教老年人使用手机应用的环节打通,那么高校的学生志愿者是否可以一方面贡献时间和爱好,去通讯运营商那里谈判以帮助社区老年人以更便宜的价格挑选和购买到智能手机,另一方面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这些老年人更好的使用网购应用?这将是一个三赢(商业企业、社区群体与志愿者组织)的局面,通讯运营商得到了扩大的销售收入、本地大超市的生鲜菜品品牌深入到更广泛的普通居民社区之中、社区老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改善有更多的闲暇享受生活乐趣、志愿者群体的专业书本知识(商务谈判技巧、与不同群体沟通的能力、客户售后支援与技术服务能力)也得以在现实中运用,这一切的起点,只是要项目发起人和组织者在起步时能够敏锐的发现和分析各类社会问题,并将之与学校里不同专业志愿者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相匹配,在越来越多的匹配经验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匹配算法”和数据库,那么就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成功的运作起一个真正的志愿者服务平台。

不论小D后来是否坚持着提交了参赛材料,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未能完成的遗憾的申报书,虽然我的辅导工作算是告了段落。


  1.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06).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12), 7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