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涉及的案例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商业案例中心(The Asian Business Case Centre)提供的教学材料,标题、编号及发布日期如下:
MARKPLUS&CO(A): MANAGING FOR GROWTH
ABCC-2004-011A
Print version: 2 Dec 2004
MARKPLUS&CO(B): EXPANDING IN SOUTHEAST ASIA
ABCC-2004-011B
Print version: 3 Dec 2004

案例中提到Hermawen Kartajaya利用自己在营销界的声望与影响力来推动公司的有序扩张,以应对市场中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但同时又希望重新定位公司品牌与其个人品牌之间的关系、使公司获得良性发展的动力。在与Den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引用微软的比尔·盖茨以及通用的杰克·韦尔奇为例,认为那些“平定天下”的商业领袖、创始人可以通过平淡退出和提前挑选接班人的方式来抵消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在公司发展运营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是讨论时间比较紧凑的原因吧,我当时并未说清自己的详细想法,事后在返程地铁上琢磨半天,觉得这个问题并不能通过简单的选择一个接班人轻易解决。

Read more »

周二在南洋理工的波那维斯达校区上营销管理,课上许丁宦教授语出惊人(如果无法做你想做的,就去努力喜欢你不得不做的),逗得大家直乐。我在投影屏上看到那句英文时,不禁想到了一句很痞气、却流行于网络上的“脏话”,联想到他进入营销学术界的经历,遂写下一篇日志以纪念这位诙谐风趣充满睿智的老师。仔细想想这句流传于网民中甚广的话,却是充满了哲理,对于学成满身商业知识的年青人,在走出校园初涉社会职场时应当抱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Read more »

十日谈写到最后,已然发现自己写不动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当初有写作想法时,未能及时每天记录下一些点滴,以至于正式开始发日志时,这十日已经过去一半,这样边写边赶,难免会有应付差事之嫌;二是学习自11月5号开始后,能够用于业余写作的时间就越来越少,精力主要放在学业上,对原本可以深思细想的问题就只能浮于表面而无法也无力透彻的思索。这些原因,加之其它枝节性因素,使得最后一篇即使在写时就已然感觉到太过乏味,犹如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虽有很好的生活设计却无法达成。谈及大学全球化这个很能做些研究的话题,也许只是表面轻拂的方式便能和人聊上两晚,但涉及到国内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又逢自己目前身处海外的现状,很多想法还是维持在‘肤浅的层面’上更好,毕竟,国内的高校是在走一条自己的路,不管有多长,也不管它们离海外一流学校地理上有多近,它们始终还是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的。
北京时间19日凌晨四时于Graduate Hall

Read more »

第九日:NTU的爱猫社团

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学生兴趣小组(或者称学生社团、协会等),NTU也不例外。在刚到NTU办理报到手续当天,便看到一些学生社团的广告和招募现场,多为娱乐休闲类性质;其后也见过与学术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学生自拍电影电视类的试镜活动等,但这两类都是比较公开、甚至是高调的。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如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缩影,不可能每个层面、每个角度都有镁光灯的闪耀,有一些需要耐心、长期的激情、善良的性格、甚至是与年青学生性格不完全吻合的低调态度。

Read more »

第八日:亲见Hooi Den Huan

知道Hooi Den Huan(许丁宦)是从Lindsay寄来的《营销管理》课程介绍上。这门编号为B6007(pre-requisite course)的课程相当于南大商院MBA中心的核心必修课,有两本指定参考书,一本即是全球营销界都奉为“圣经”的《营销管理》,由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菲利浦·科特勒所著,另一本是科特勒的《科特勒新思维》(Rethinking Marketing–Sustainable Market-ing Enterprise in Asia),合著者之一便是B6007的授课教授Hooi。在全球能和大名鼎鼎的科特勒教授合作出版书籍的人并不多,也因此在选课申请批准后,我心里多少有些激动,当然——主要成份更多的还是抱着见名人、做粉丝的想法,这也许会被人讥为“盲目”,毕竟到我这年岁不追刘德华不追布拉德·皮特,而是当“淀粉”多少有点令人涕笑罢。

Read more »

这段时间一直睡得相当晚,或者说睡得相当早更合适(比如凌晨三、四点)。除了作业、课本资料阅读,本没有太多时间用在写作更多的生活学习回忆,但是这篇“十日谈”是早就定下的想法,并不想一拖再拖,于是便只有在空闲时间鸡啄米般有一点写一点、有一段写一段,只求大体前后连贯、逻辑合理、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也因为这样不连续的写作方式,使得所谓的“第X日”总是和实际在新加坡的“第X日”相去甚远,甚至愈来愈远,并且可能出现曾经想过要写作的细节和片断在下笔时反而被遗漏的情况。但,无论如何,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学习经历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境外学习经历,也是颇引为自豪的一个人生片断,因此这十日中的主干部分均应会出现在这十篇博文中——在人在己,我相信它们都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字。
——北京时间凌晨四点零五分于Graduate Hall@Nanyang Crescent

Read more »

第五日:“南大”校园特色

如果说“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能让人有深刻记忆的印象点,那么我所能写的特色并不多,也许甚至是没有,原因是我无法将此南大与国内众多其它的大学校园进行比较。但是将此南大与国内的以南京大学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校园进行一个粗旷的横向对比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当然,国内少有大学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与国际乃至亚洲一流的大学进行比较,我也就不便写很多内容以致误导看官们以为我一出洋就崇外鄙内,捞个口诛笔伐的下场了。在此时、此刻,只是想到什么便写下些什么,算是从不算久远的记忆中捞一些碎片做个弥补式记录罢了。

Read more »

第四日:访问南洋商学院

对于南大的历史,在小百合上不难找到,但却极少有人提及,因为其中有些故事易引发争论并且很多事情随着历史的书写,已经无法提供详实的可以说服人心的细节了。对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史,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无须经常回顾的故事。当然,现代的网络仍然是万能的,至少有些不再提及的事情并没有被封锁或者被彻底遗忘。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有独立的名称,叫南洋商学院,根据官方网站公布的有关机构排名看,它列于全球商学院第100位、亚洲前三位,是新加坡目前最优秀的商学院。不过,排名这种事情,于落后几位的、低调的学校来说是会激起争论的因素,而对于排名带着些非公认且虚华的学校来说又会是一剂春药,从潜意识里更希望排行的机构而非自己得到众人的认可。听说,只是听说,这些年,南洋理工大学或者新加坡国立都越来越象国内的北大了。然而,无论这商学院之前有着多少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一流的领先者,无可否认的是,在亚洲这块一亩三分地上,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仍然拥有称雄一流的实力和名声。

Read more »

第三日:移民和关卡局(ICA)之行

31日中午报到时,ISC工作人员告诉自己最好在第二天上午去ICA申领正式的学生签证,这样下午便可取到而无须隔日再跑一趟,因此第二日上午在十一食堂(Canteen 11)吃了东西换了零钱后便来到南洋道上离GH最近的一处199车站候车。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