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挺有意思吗?

经过了一个学期,学生对高校生活应当是逐步适应了,我也从学期初卸下担子不再凡事亲躬,有时一周仅与个别班委见个面碰个头而已,从学生那边收到消息的频率很低。今天晚间,突然收到一条挺长的讯息,它来自于班上一名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

我在新生入校伊始就讲过,大学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的一块跳板,是一段模拟人生,是走向社会这个残酷现实之前的一道缓冲区,因而有必要让学生们呛点儿水,这样真正进入社会时就会有所准备。今天见到这样的一段话,感到两份欣慰:一是终于有人愿意打开内心的口子向我“取经”,而不是只把老师的话当成需要执行的命令,只是听之继而执行之;二是班上总算有学生能够比较早的脱离了入校后浑浑噩噩的那个阶段,开始思考类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高校学生哲学问题。

周末不得歇,上了一天课回家倒头就睡,晚上饭后仍然感觉疲劳,手头还欠了一份稿子要审,于是只能先打半截儿腹稿,并把这名学生的想法记下,好好思考一番再给他正式的回复。以下为回复内容,从某一个角度讲,也能感受到现在一般大学生的状态。

老师,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跟你说过这样的情况。上大学之前无比憧憬大学生活,觉得大学生活挺有意思,但真正上了大学后发现不过是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的生活罢了。高中很累,却很充实,大学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确实无聊。或许我就是那种在高中时候被灌输上了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玩了思想的人,上学期我的确这样玩的理所当然,觉着自己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所以那时还没真正的迷茫焦虑。而这学期就真实的感受到了那种落差,感觉别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事,学习也好,社团工作也罢,可我还是没有事想干。我猜想你可能会说多去图书馆看点书,老师我在刚进校的时候的确这样,但到了后面发现自己根本坚持不下去,一是发现了自己真的不喜欢学习看书二是觉着大家都在玩去图书馆看书的人并没有多少。我也试过参加一些活动,发现并没有什么意思,想过考证却发现这个专业似乎没有什么证可以考,即使有考的也错过了报名。我也在学自己应该学的专业知识,我也用空余时间在京东实训兼职,但还是过得浑浑噩噩的,每天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我很焦虑这三年半的生活怎样去度过,也很担忧毕业后的处境,不想自己的大学四年一事无成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

咱们先简单的归纳一下你提出的问题,一是落差,可能缘于初期比较高的期望值;二是自己的位置;三是对三年以后处境的展望带来的焦虑。

在没上大学前,几乎所有人对大学都有期待,有些原因是和脱离父母可以独立生活有关,有些是脱离了高中高压单调的环境有关(包括大学里有姑娘可自由交往这一类不那么正能量的理由),也有些跟影视剧里描绘的美丽校园或氛围有关。我在幼儿园里盼望过上小学,我那时对小学的理解是老师坐在会议厅的主席台上讲课,然后提问时我就从观众席走上台,跟乐队指挥一下面对台下几百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结果上了小学,发现自己只是坐在离幼儿园不远的一排低矮的平房里,双手还得背在背后,眼睛得盯着那块年久开裂卷起了皮的黑板上断裂的粉笔字……我那边吃幼儿园老师发的动物饼干边在脑子里编织的憧憬就无声息的给弄破了,还不如那块教室前头的黑板。

从初中到高中,只是数量的变化,但是大学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往往人在转换到另一个层面时,由于距离由于陌生,会产生不适应,只不过有些人适应的快一些,而有些人慢一些。在我从前上学时,有个外教讲授一门跨文化课程,其中谈到从中国赴美的,大抵会经历三个心理变化阶段,第一个阶段只是生理和生活方面的不习惯,比如语言、食物。度过这个阶段后,有一部分人会以为自己融入了美国社会,但也许用不了太久,就会发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无法跟周围的美国人作深入的交流,别人说的段子听不懂,只能建立同事和工作关系,这期间会产生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在工作中建立了威信和业绩之后,尤其是在收入和地位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特别是生活中有车有房还能跟美国同事打一打高尔夫球之后,又再一次会觉得自己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中,直到遇到玻璃天花板,停滞在中层而无法踏入真正的美国高端主流社会,比如从政等,这时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继续前行,真正融入到美国社会,进入那个不论肤色的体系之中。这种融入,不仅仅是被别人接受,而首先是自己在心理上跨过三道坎。现在你也是同样的情况,只不过,你比其它同学更早的跨入了第二道坎而已——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相比之下,其它同学还只是刚迈过了第一关而已。

大学生活的确可以很有意思,但是在不同等级的学校中,这个“可以”两字是有条件的。在北清复交,外部条件很硬实,就算你想懒怠下来,周围的各类信息相对而言也都是高品质的,在咱们这边,虾走虾道,“很有意思”的大学生活适当的来说需要学生个体方面更多的主动了。主动既包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对未来目标的正确设定,也包括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更多的适于自己发展的机会。你的位置在哪里呢?从上个学期的课程成绩排名(我并不关注综合测评,我更倾向于专业课程成绩排名)看,你远远的把多数同学给扔在了跑道上,而你却说,你“玩的理所当然”,那么如果你不玩掉时间,你现在会跟其它同学拉出多大的差距?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假设的意义不大,因为我认为,能够玩野了还能把分数考高了的,才是适合在高校里学习的学生——这话领导们不会爱听,属于非正能量,但事实基本是这样,无须回避。你的所谓落差,并不是你落在后头,而恰是你跑的太快,比别人多跑了两圈后发现怎么又遇见你们了?这时你尚未跑到终点,还得继续往前奔,而其它人还在第一圈途中根本不清楚到终点有多远的距离……谁才更惨?长跑,在两圈后的步调和呼吸控制跟跑第一圈时是不同的,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照着别人的步调和呼吸节奏去“按部就班”,你恐怕不能顺利的按你所想那般按时抵达终点。

第三点,有关三年后的处境。如果你要按自己的憧憬来建筑现实中的这家大学,那么就算你明天成为它的最高领导人,你也还只能听命于省教委乃至国家教育部的命令,无法在你所想的框架中对它进行你所希望的重新建构。你需要了解的是,高中的充实在于上级布置了一道一道的题,你无暇顾及其它,每攻破一道题就能够感觉到自己往大学前进了一步。大学的无聊在于你个人的空间几乎全部打开,而你有机会和时间看到所有的通道而又不知道如何选择,选择过多以及这些选择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成本。避免损失是人的本性,不去选择也就没有成本。当周围的人都在你身后还没到达第二道坎时,你在这儿感到束手无策对你个人而言还不算是件坏事,因为你边上没有别的同学有相同的境遇可供参照。

大一的确有一些机会,比如转专业、比如京东兼职、比如各类社团。我也曾鼓励过大家放开了膀子尽情拥抱这些机会,或拓展兴趣或结识人际网络或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极限,但后来我有些后悔,因为有些同学没有平衡好课业和这些机会之间的关系。可能在你看来,别人在做的,尤其是很多同学在做的都是正确的事,但实际上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它要讲究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同一个单位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去带来的中长期效益远远大于投入到打工兼职、为所谓的报告会赚PU的效益。并非所有学生、所有高校的情况都是如此,我也不愿意评估同院同系甚至同专业同年级的情况,但在我这个班里,确切的是这样一回事,理由很简单,我见识过学生上课的笔记、监考过学生的核心专业课。很显然,有些老师在学期结束时能够直率的表露自己的脾气(这未必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但大多数则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免疫力”,有了分寸。这分寸也就意味着他或她不说,你们也不会知道自己学得有多糟糕、浪费了多少时间……

要想将来有改变,目前来看,你可能得走一条比较单调的路,因为周围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能够跟你同行。在很多人练习招式的时候,你得学少林武僧去蹲马步(看过李连杰当年的《少林寺》就能明白了)。“站桩”、“蹲马步”会让你有机会想想武学的深意,不要受太多周围的人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要你与周围的同学隔离割裂开来,而是希望你不要处于一个混沌、一种糊涂的氛围之中,要时刻保持一种清醒,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独立”和“主动”。你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这儿的整个体系、资源和这里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匹配,早一点脱离出这样的匹配或者氛围,你就能早一天想明白练武不止是练招式,进了大学就想从招式入手,也许最后考了几个证、过了几个考级都仍然是一场空。你目前看到的“别人找到了自己的事”都是招式,无一例外。我不会要求或建议你也去图书馆,因为学习的地方不止一个图书馆,如果必须得给出建议,那么就是先放松一段短的时间,做点什么都好,然后调整脚步,按原先你的步调往前走,而不是随着周围同学的节奏四处忙碌的晃悠。